​多元路线竞逐车机AI测试:Testin云测、微软等厂商的差异化破局点
发表于 2025-09-26 17:38:53

在 “软件定义汽车” 浪潮下,车机系统已升级为整车智能交互核心,其复杂度与迭代速度激增,而 AI 智能体的深度介入,正重构车机测试全流程,为行业质效提升打开新空间。

某新能源车企测试团队数据显示:引入 AI 工具后,每周编写维护测试脚本时间减少 60%,3 人天的功能回归测试仅需 2 小时完成。测试负责人将此概括为 “从拧螺丝到搭生产线”,工程师重心转向测试策略设计与风险预判。

这并非个例。《智能化软件开发落地实践指南(2024 年)》指出,软件工程已进入 AI 驱动的 3.0 时代,车机软件是核心落地场景;2024《AI4SE 行业现状调查报告》验证,测试环节 AI 效率提升最显著,涨幅达 8 个百分点,车机领域因系统复杂,该优势更突出。

“每周迭代” 已成车企刚需,但传统测试力不从心。某合资车企透露,新一代车机每次更新需 1.5 万个测试用例,手工测试耗 12 人天,传统自动化虽压缩至 3.5 小时,脚本维护却占团队 32% 工作量。

症结在于车机特殊性:一是 UI 需适配多车型硬件,调整频率远超普通 APP;二是需联动座舱、驾驶辅助等多模块,逻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让传统自动化陷入 “编写 - 失效 - 修复” 循环,脚本常因屏幕分辨率、API 更新失效,团队疲于修补。

更关键的是,传统自动化是 “录放机式” 机械执行,仅解决 “重复做”,无法 “聪明测”。正如 15 年车机测试专家所言:“传统工具像按固定路线行驶的老司机,遇突发场景就‘迷路’,我们需要能预判风险的‘智能领航员’。”

大语言模型(LLM)与车机测试的深度融合,是破局关键。这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全流程重塑,业内的Testin XAgent 系统颇具参考价值,该系统将测试拆解为三大 AI 智能体协同:

● 需求解析智能体:能将 “导航与驾驶辅助时间同步,误差≤1 秒” 等自然语言需求,转化为含 “时间戳对比、异常触发、多路况适配” 的结构化测试模型;

● 脚本生成智能体:结合屏幕尺寸、芯片算力等硬件参数,自动生成可执行脚本,支持多车型适配,无需工程师写代码;

● 自愈运维智能体:实时监控测试,若因 UI、接口变更中断,能自动修复,如 “导航图标偏移” 可自动重定位坐标。

该架构使脚本稳定性提升 70% 以上,工程师脱离繁琐维护。更亮眼的是 AI 探索性测试:通过蒙特卡洛算法与场景库结合,模拟隧道、山区路况及 “语音唤醒 + 触屏调温” 等操作,曾发现 “高速时该操作致系统卡顿” 的边缘缺陷,这类场景资深工程师也难全覆盖。

当前车机 AI 测试呈 “百花齐放” 格局,厂商各有侧重,共同推动行业向 “全流程智能保障” 演进。

国内方面,Testin 云测聚焦全场景,国际厂商也加速布局:微软将 GPT-4 集成至 Playwright Test,支持工程师用自然语言描述测试场景(如 “设置导航 + 查充电桩”),系统自动生成脚本、出可视化报告;Tricentis 收购 Applitools,强化 UI 测试智能识别,即便中控屏因光线显效变化,也能精准判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路线指向同一目标:推动车机测试从 “事后验证”,变为贯穿 “需求 - 开发 - 部署 - 运维” 的全生命周期保障,让 AI 成为车机软件的 “隐形守护者”。

某豪华车企测试负责人分享:“引入 AI 后,团队从‘做测试’转向‘管质量’。以前 80% 时间写改脚本,现在 20% 时间设计策略,如明确‘蓝牙互联’的‘多品牌手机适配、弱网稳定性’等高风险点,再让 AI 执行。同时要解读测试数据,分析‘某车型卡顿’是否与硬件、版本相关,这需深度业务理解,AI 短期难替代。”

在 “软件定义汽车” 趋势下,车机重要性持续提升,AI 测试变革是质量保障关键。工具迭代、流程优化中,对 “安全、稳定、流畅” 的追求不变。未来车机测试工程师,将以 “AI 协作伙伴” 身份实现价值升级,推动车机向更智能、可靠发展。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微博关注
【免责声明:CSDN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SD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有任何怀疑或质疑,请立即与CSDN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