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字中国可信数据空间与人工智能生态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发表于 2025-05-06 15:28:56

4月29日,“2025数字中国可信数据空间与人工智能生态高峰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上海零数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青岛数据集团联合协办。

论坛汇聚政府领导、院士专家、行业领袖等300余位嘉宾,30多家全国各省市区数据局、数据运营主体单位,围绕数据要素流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话数字中国发展新路径。


政策引领:

产学研协同构建数据要素新生态

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于施洋、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主任卢延纯、上海零数科技有限公司CEO林乐等嘉宾出席论坛并致辞,为国家数据发展战略献言献策。

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在致辞中指出,可信数据空间是市场配置数据资源的重要载体,需通过共识规则和治理框架建立安全透明的共享生态。她强调,政府应在保障隐私与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据要素由市场主导流通,并呼吁探索多元数据空间模式,如行业联盟、头部平台主导等,释放数据价值。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表示,可信数据空间是破解数据“不敢用、不愿用、不会用”痛点的关键路径,需深化协同,以人工智能生态激发数据动能。他指出,数字福建是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应发挥标杆作用,推动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于施洋强调,可信数据空间需在技术保障、多元数据治理、高价值场景开发等方面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并呼吁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实现“双向驱动”,通过智能算法提升数据治理效率,推动社会治理和产业逻辑革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主任卢延纯指出,数据要素开发利用需完善定价机制,聚焦公共数据成本核算与价格认定制度,破解数据流通难题。他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正推进《公共数据成本调查制度》和《数据资源价格公正性认定制度》,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政策支撑。

上海零数科技有限公司CEO林乐表示,数据是新型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是新型生产工具。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不仅是数据要素价值发挥的关键引擎,还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供给。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机协同的责任追溯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演进,亟需区块链等技术构建起安全可信的底层支撑保障。零数科技致力通过数据空间、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服务新型生产资料可信、可控流通,服务新型生产工具高效、可靠发展。

战略合作与标杆启动:

夯实数据价值产业底座

可信数据空间是畅通数据资源循环的重要载体。会上,零数科技分别与上海市静安区数据局、漳州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泉州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以及西部车网(重庆)有限公司签署四项战略合作,聚焦推动城市、企业数据空间及产业数据要素流通应用落地。

此外,上海市数据局、静安区数据局携手零数科技、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东方有线、清华大学王小云院士团队、浦江数链、上海浪潮云、新大陆集团、市北高新、大宁集团等生态伙伴共同参与了“静数空间”启动建设仪式。上海市静安区数据局局长谢志彬表示:“静数空间”是静安区面向数字时代打造的新型公共数据基础设施,是一座服务于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的“区块链底座+数据服务”数据创新实验平台。

可信流通:

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的双轮驱动

数据要素流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隐私安全、权属界定、跨域协同等核心命题亟待系统性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杨强,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江,上海零数科技有限公司CTO兰春嘉,蚂蚁数科智链数通部总经理李书博,数据空间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黄罡等行业专家,分享可信数据空间领域的最新探索与实践经验,为加快培育全国数据要素市场积累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创新性提出数据三元分类模型,将数据划分为过程类、沉积类与产成类,强调数据流通需平衡隐私泛在性与决策有用性双重需求。他建议以数据产品化交易替代原始数据粗放流通,并通过成立数据领域专业央企,构建市场化配置的枢纽平台,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开辟新路径。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杨强提出联邦学习是破解数据隐私与模型训练矛盾的关键,通过分布式架构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并分享联邦大模型在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呼吁构建新型互联网知识传输生态。

针对数据要素价值量化难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系统阐释数据统计与核算方法,强调需建立覆盖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应用全链条的价值链,并建议采用成本法测度数据对GDP的贡献,推动数据价值可量化、可观测。这一方法论为数据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聚焦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深度解读《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1348’架构体系。他提出,通过“规则协同、模式创新、生态培育”三维联动,可破解数据要素流通中的权属认定、收益分配等制度性障碍。该框架已在长三角数据交易枢纽先行验证,形成跨区域数据协作样板。

在产业应用层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江提出“数据链+供应链”双轮驱动产业数实融合发展的理念。他指出,产业互联网可信数据空间可依托区块链构建跨主体互信机制,通过AI大模型实现数据要素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创新。以城乡互联模式为例,他剖析了通过连接-互动-聚变的数智赋能作用推动农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数据融通应用。

上海零数科技有限公司CTO兰春嘉结合企业实践,系统阐述了零数可信数据空间在数据流通利用中的关键作用。零数可信数据空间依托区块链筑牢数据流通的可信基石,借助隐私计算实现数据的可控共享,在汽车、能源、农业、文旅、政务等领域落地大量标杆案例,如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双碳可信数据空间等,并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与金融的融合创新,以数据驱动产业数智化升级,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落地方面,蚂蚁数科智链数通部总经理李书博提到蚂蚁数科按照国家数据局所提出的“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创造”三位一体架构,强调AI合规助手、区块链与隐私计算融合技术对数据流通的赋能作用,并分享蚂蚁在碳足迹追溯、文化艺术链等场景的实践。

面对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供给瓶颈,数据空间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黄罡教授建议加快建设全国性的科技数联网和数据空间。他认为,通过构建“数据要素+大模型”融合生态,可有效打通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私域数据壁垒,畅通科技-产业数据资源大循环,加速数据驱动型科研范式变革。

为激活数据要素新动能,2025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应用创新大赛正式启动,以赛促用提升数据利用水平,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级数据生态共建,城市数据运营共同体(CDOU)正式成立,首批成员涵盖全国各省市区22家城市数据集团。此外,会上发布了“碳足迹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全国首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及运营前沿报告》以及《可信数据空间产业互联场景案例报告》,旨在全面释放数据要素千姿百态的乘数效应。

“基于人工智能新范式下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思考”圆桌环节,由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潘菲主持,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工信部“十五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尹西明、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数据要素处处长王璟璇,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小林,青岛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明铭,上海零数科技有限公司汽车交通事业部总经理刘波等嘉宾,围绕数据空间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深度探讨,以生态协作放大乘数效应。

可信数据空间是打破数据孤岛、推动要素市场化的重要抓手,需政府、产业、学界协同探索。本次论坛系统性探讨了政策、技术、场景融合的创新图景,为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赋能人工智能生态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未来,以可信数据空间为基座,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数字中国建设将迈向更高水平。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微博关注
【免责声明:CSDN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SD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有任何怀疑或质疑,请立即与CSDN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