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宁夏移民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培育和建设红寺堡区域文化精神
杨森翔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沉积。而随着人口迁移所产生的移民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对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宁夏是一个移民省区,其社会错综复杂性、文化多元格局与丰富多彩性特点的形成,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与历史上的移民运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宁夏人的历史是一部氏族和民族群体迁徙史,从中原而江南,从西域而内地省区和海外。在历代移民浪潮中,他们或因军事、或因经济、或因政治、或因文化……而迁往宁夏,使宁夏人口迅速增加,开辟耕地,复兴农商,兴办教育,不仅使凋零的农业经济得以复苏、发展,而且移民还带来了农耕技术、语言习俗、移民文化。早在南北朝时期,宁夏吴忠一带有了“塞北江南”的美誉;至近、现代,各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宁夏文化,在中华文化园里争奇斗妍,奇花异放。 二,由于回族在元、明、清的出现和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回族文化。这个文化融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其一,这些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域回回”的族群落户宁夏以后,多以当地为最终迁居地,在习俗方面逐渐与居住地互相渗透、互相同化。其二,在回族民居风格上未见在中亚及西域地区的建筑格式,而是“入乡随俗”,与当地各省籍移民和平共处。其三,宁夏回族人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活跃性,经营观念新潮,标新立异,敢于冒险,亦农亦商,以农为基,以商致富。在居住地形成农、商优势地带,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特色性发展。 三,宁夏平原看似封闭,实际上自古以来四面八方的各色文化汇聚进来,互相溶合,形成杂交优化,正所谓“五方杂处,风俗不纯”,又通过各种渠道散发出去,其作用就像是中华文明成长流程中的一个“水库”。宁夏平原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又为这种文化的吸纳、交融、再创造过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宁夏平原的位置正处在黄河中游、中国版图的中北部,是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接合部,这就规定了本区文化面貌的斑驳多姿,具有显著的“杂交优势”,兼收并蓄,广为接纳并向周边流动和发散,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宁夏文化风格。 总之,宁夏的移民文化不但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同时也有守成性和发散性的特点。 具体到红寺堡,除了具有上述共性外,又有其特性: 首先是,红寺堡虽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和多民族杂居区,但到民国至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这里几乎成了无人区(解放军靶场),其目前的居民都是近年从外籍迁入;即使有少数本区域原住民,他们其实也都经过了几度搬迁(如:从旧寺堡子搬迁到今红寺堡镇附近); 其次,红寺堡的“移民”,是“扶贫开发”的产物,与历史上的政治移民、军事移民和文化移民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没有“强制”、“失意”、“负罪”、“背井离乡”的悲戚和痛苦;相反,倒是多了对昔日苦熬苦挣岁月的勇敢舍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与追求,具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红寺堡移民除少量外省籍者外,绝大部分都是从宁夏区内临近干旱山区搬迁而来,他们带来的并不是“先进”的文化和耕作技术,而是面对新的环境(水浇地)一切都要从头学习。因此,“新鲜”、“好奇”、“学习”便成了他们鲜明的特征; 第四,红寺堡扶贫移民开发的起点很高,一切都是规划在先,计划性很强。其创新性完全表现在党委、政府和领导者身上。 第五,这些新型移民除保留了他们一以贯之的勤苦耐劳的品质以外,面对新的、日益繁荣兴旺的新乡土,自然而然地萌生了艰苦创业、勤俭奋发、团结睦邻、爱乡爱国的新型文化精神。这是建设新红寺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我们还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培育更加先进和适用的新的文化精神元素—— 我们知道,移民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不同的移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所以一个地区的移民来源越多,那么移民文化就越丰富。这是培育和建设“和谐包容”文化精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同时,移民文化又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由多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互相融合、兼收并蓄而形成的,一般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甚至会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移居地原来文化的新文化。因为移民传带的外来文化总要面对本土文化,为了取得延续和扩大,往往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移民在传播某种文化的同时,也使本身发生量或质的变化。即使移民很少,活动有限,他们所传带的文化因影响过小而被本土文化同化,但实际上还是可能造成本土文化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一般说来,这类变化是积极的和进步的。移民文化往往兼有各地文化的优点,却又在互相的冲突中淘汰了各自的弱点,就像海洋一样吸纳着大小河流,又把它们汇成一个整体。但海水已不是任何一条河里的水,移民文化并不是迁出地文化的复制或转移,具有较少包袱、较少框框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开放性,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比较乐于进行新的探索和试验,这正是移民文化独具的魅力。 ——这样,在原有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培育和增加“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新型红寺堡文化精神就成为可能。 今天,红寺堡开发区已正式进入国家行政序列,成为吴忠市的一个行政区,如何发展红寺堡经济,创造新的辉煌,充分释放宁夏移民文化和红寺堡文化精神的潜力便成为重要的一环。 红寺堡对外的充分开放合作必须发展移民文化。事实上,开放和兼容的文化心态决定了一个地区宽松的文化氛围、轻松的文化心理、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多样的文化生活。 我们的责任是继续动员和支持学术界对此进行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2009.10.27. |
在波德里亚看来,后现代社会是以消费为中心的。其中文化消费将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涵。同样,在这一时期,社会需求已经不再依赖人们的"需求原则",而是取决于人们的"欲望原则"。不断地、无限制地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这早已成为了文化消费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消费的动力不再是生产,而是刺激起大众的占有欲望。继广告之后,网络凭借其数字化视窗的特点,在激起大众的占有欲望方面,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占有方式--视觉占有。这是一种以鼓励并提供视觉占有,来刺激占有欲望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网络为大众提供了大量可以便捷地进行视觉占有的文化消费品。
在这样一种变化着的交流方式中,许多文化研究者看到了网络作为公共言论空间的意义,很多人把网络世界看成为现实之外的乌托邦。不可否认,这种新的文化交流方式、传播方式的出现,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并且其中确实蕴藏着众多文化发展的潜力。但是就现阶段网络世界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来看,就其对一般大众的影响而言,网络世界仅是社会消费体系的一个部分,而且随着网络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它将成为文化消费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图象是网络为大众提供的几种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综合网站都会开辟出一个专门的领域放置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仓库。由于这些数字化图象相当受到亲睐,众多的专门为人们提供图象的网站也相应出现了。所有的数字化图象都体现出以下两个特征:无差别存贮的性质,以及超复制性。
与一般的消费品相比,网络文化消费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网络的数字化、非物质的(即虚拟的)特性使得大众对消费品的视觉占有与触觉占有分离,视觉占有成为这种消费品的主要占有形式。
二,网络提供的各种文化消费品被淡化了一切物性意义(甚至是交换价值上的意义);
首先,网络提供的是品种繁多的、丰盛的、无价值差别的文化消费品,任何现实社会的衡量标准在网络中都不再起作用。曾经听好几个朋友说过火狐,上网是为了下载。下载便是网络为大众提供的一种新型的占有消费品的途径。借助下载,人们花费极少代价(大多为免费)便可获得很多东西。它们可以是软件、音乐、电子读物、游戏,也可以是图象、电影、动画、IP电话,甚至电子商务。这些种类繁多的"物品"被堆集在网络空间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购物中心。而且,在这样一个购物中心里,由于它的共享性质,由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其简化的操作手段,一切根据金钱、技术水平、艺术价值……
所确立的高低差异被均被淡化了。网络消费品被放置在绝对平等的地位上,供消费者选择。对于所有有条件上网的大众而言,它们成为了一种可以被便捷占有的特殊消费品,成为一种被淡化了一切物性意义的消费品。网络所提供的数字化图象正是这种特殊消费品的佐证。
无差别存贮的性质:被制成数字化图象的壁纸是不需要区别对待的,数字化图像将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社会、自然的景观,电影、电视剧照,明星像片,海报,广告,CD封套,产品商标,现代高技术产品(汽车、电脑等),这一系列形象摄入平面的二维空间,所有的形象都以一种无差别的形式保存在硬盘内,并通过网络提供给所有上网者占有。当然,无差别并不等同于混乱,各类风格的图象文件是被分别保存在不同的目录之下的,但这种分类存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方便检索的需要,而并不是为了将它们分出一个高低。在这样一种存放的形式下,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技术水平高低,各个艺术门类,各种艺术风格,所有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的差异都被取消了。在网页中,它们呈现出的都是一个形态――平面,表现出也是一种目的――被消费和被占有。
作为一个网络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他所要做的就是要提高编辑和服务的质量,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一个名为"体验错觉"的网站在这方面是相当典型的。火狐浏览器在首页上,网站管理员提供了两个并列的站点链接:体验错觉之"壁纸前卫"和体验错觉之"梦镜的碎片"。这两个站点在制作方面毫无技术上的区别。尽管"梦镜的碎片"是以"马格里特与超现实主义艺术"为主题,但作为一个以为人们提供壁纸为其主要目的的网站,它与"壁纸前卫"一样,在"桌面壁纸"这一栏服务中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为了满足壁纸特殊的显示要求,网站管理员对所采用的图象"原件"实行了如下措施:
首先,由于屏幕大小与分辨率的限制,所有的壁纸必须被制作成相同的大小。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原件"被加以扩充(背景)或切割,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火狐浏览器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网页上。
其次,为了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网站管理员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文字注释:即对图片分辨率的介绍:800×600/1024×768。而这一介绍在所有有关壁纸的文字解释中,明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梦镜的碎片"中的所有壁纸都没有附加任何有关一幅作品的文字介绍)。
所有的壁纸都力图具备一个特征――绝对的装饰性(无论是从色彩,还是图象的清晰程度上来看),所有的措施都是指向一个目的――吸引大众占有。而当一位"网民"对一幅"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壁纸进行占有时,这幅"作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与一位根据某位明星的相片所制成的壁纸很可能并无差别。 当然,数字化图象的最大优势当属其超复制性。所谓超复制性体现为:一、各个复制品的绝对独立地位;二、消费者对复制权力的分享; 三、复制的无穷性与共享特征。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 本雅明在分析传统艺术的韵味消失的现象时,曾经指出了机械复制时代复制两个特点:"技术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本身无法到达的地方"。
复制技术要求的降低,同时数字化复制常常对金钱不再作要求,这使共享成为可能。而软盘,火狐以及网络所提供的电子信箱等信息转输服务则为共享提供了最先进快捷的传输条件。现在,同一幅范思哲的时装海报可以出现在所有亲朋好友的电脑屏幕上,共享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行为。
与机械复制技术相比,数字化复制技术的产品体现出更为独立的特征。任意一幅数字化图象都体现出一种绝对独立性。根据众多复制品相对于"原本"的距离远近,我们可以将复制分为第一层(对原本进行直接复制),第二层(对处于第一层的复制品进行复制),第三层(以此类推)等等。而数字化复制技术与一般的复制技术相比,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处于上一层的复制品并不比处于下几层的复制品在色泽、清晰度等任何方面具备优势。 各层复制品之间不再存在任何差异(当然这排除了对某一复制品进行人为再加工的因素)。因此,不仅鉴别"真品"不再具有意义,鉴别一个复制品COPY于何处也同样不具有实在的意义。
电脑网络的这种超复制的特征,在技术上实现了对任何风格的图象的去魅。复制已不仅只是一个生产手段,它已经转化成了占有的行为。而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占有过程中,所有形象的意义都被淡化了,不同的图象仅被以文件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了让占有者赏心悦目的无差别的消费品。
无差别存贮的性质和超复制性,使网络生产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的消费品。这种消费品对一般大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并进而衍生出一种网络环境中所特有的视觉文化的占有形式。以多媒体形象出现的网络融合了一切传播技术,将电视、电信、电脑、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尽数纳入了自己的世界。在这样一种虚拟文化的世界里,现实以数字化形式得到了保存,并供给人们消费。苏珊·桑塔格对摄影作出过如此的评价:"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 而当网络出现后,"汇编"已经不再局限于以静态图象形式被摄入的形象。现在网络技术将动态的世界与静态的物象融为一体,人们现在已经不仅可以收藏世界,更可以享受这个虚拟的世界。这样一种占有世界的方式是生活在网络出现之前的时代里的人所不能想象的。在这个虚拟现实的鼓励下,人们的占有欲望变得愈发膨胀。
在技术复制时代,由于技术、生产工具的限制,总的说来,复制技术是掌握在少量生产者的手中的。大众想获得这些复制品就必须以商家为中介其进行购买。而在数字化复制技术下,复制的权力则转移到了消费者手里,只需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电脑、网络技能,大众就能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加以复制并据为己有。当代,各个电脑、软件开发商们还在不断致力于计算机人性化的研究?quot;高品质的界面容许人们毫无痕迹地穿梭于两个世界 ,因此有助于促成这两个世界间差异的消失,同时也改变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类型。" 随着可视化界面的视窗平台的不断更新,对虚拟现实研究的正在逐步深入,这一切都为缩短人机差距作出了大量的贡献。电脑网络对于普通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正在迅速的降低。数字化图象复制技术要求的降低,使得复制的选择权、操作权掌握到了消费大众的手中,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占有方式。大众可以同时满足多重趣味的需要,而无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我们可以同时占有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明星黎明的相片,一幅湘西的风情画,却不需要奔走于各类商店之间。
然而,对网络文化消费品的占有首先是以占有的不完全为前提的――视觉占有与触觉占有分离。一般情况下,占有一个事物,包括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上综合地对一个事物进行占有,以及随之带来的精神上的占有。当然,面对一件事物,人的五种感官可能不会同时都起到作用。例如,对食物的占有主要包括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四方面;对书籍、绘画等的占有包括视觉、触觉两种感官;而占有音像制品,如一盘磁带、VCD等,火狐浏览器则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 。
人类在现实之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在这一世界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看、 "说"、听,现实中的行为规则不再适用于网络生活,一切变化都变得可能。但就其对大众的一般意义而言,种种的网络文化行为其实只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关系在这个虚拟空间的投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类欲望的膨胀显得合法而又可行。大众可以通过占有这个虚拟世界来间接地占有现实。并且,以视觉占有为基础,人们正向往着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己已经被再三鼓励的欲望。
可是,不管是何种事物,占有一般总是会包括视、触两方面。可以说,至少是完成了视觉与触觉上的占有,一个事物才能成为个人的真正所有物。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却分割了这两者的结合。经下载/复制而获得的所有文件都以字节为基本空间单位占据着网络的一部分虚拟空间,而这种空间形式却无法转换为现实的空间单位。网络为大众的视觉(有时也包括听觉)占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大众对网络文化消费品的占有不必被现实的条件所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都鼓励了大众的占有欲望。但这样一种形式,却在便利人们占有的同时剥夺他们触觉占有实在物体的可能。这种占有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展示的。而这无疑会刺激着大众在非数字化的世界里的占有欲望。对于王菲的歌迷而言,她尽管可以在自己的电脑里收藏有大量的王菲的照片,但如果她希望能在自己的床头挂上一幅的话,仍必须购买一幅真实的海报。
本文引用的地址为[url]http://huoh.cn[/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