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三、意识的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起阻碍作用。
哲学来源于生活,应用在生活中,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三、意识的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起阻碍作用。
哲学来源于生活,应用在生活中,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heroljy/p/9795966.html
展开全部
哲学意思:有严密逻辑2113系统的宇宙5261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4102万事万物演化1653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扩展资料:
哲学分类
1、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2、逻辑学的发明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从当前已知条件推理出未知必然结果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3、认识论来源于希腊语知识和演讲,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方法。目前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4、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而道德则是社会与自然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关系中,善与恶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的总和。
5、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 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哲学
Beautifulis better than ugly.
Explicitis better than implicit.
Simpleis better than complex.
Complexis better than complicated.
Flatis better than nested.
Sparseis better than dense.
Readabilitycounts.
Special cases aren‘t special enough to break the rules.
Although practicality beats purity.
Errors should never pass silently.
Unless explicitly silenced.
In the face of ambiguity, refuse the temptation to guess.
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Although that way may not be obvious at first unless you‘re Dutch.
Now is better than never.
Although never is often better than *right* now.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hard to explain, it‘s a bad idea.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easy to explain, it may be a good idea.
说到层次问题,哲学相对于其他学科除了表现在求知的方法与知识内涵的不同之外,还会明显地表现在哲学家的思想与观念上,或着,表现在对思想与理念的态度上。在现实中通常来讲,低层次的东西,在性质上都比较属于有形的、比较有变化的、或比较相对的,而且,低层次的东西也比较用在生活上、行为上、或实用上,这些低层次的特点,常常会表现比较具有妥协性,或实际的功能上,意思就是说,低层次的事物,比较容易带给人一种偏向功能的、实用的、相对的、与妥协的态度与观念。而哲学则从来都没有后者的特点。
比如,具体到现实生活中,重视低层次的人,对事情比较不会做抽象性的或理论性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也比较不会采用「二分」与「绝对」的观点。相反的,一个重视高层次的思想或抽象理论的人,尤其是哲学家这类人,对人或对事都会比较偏向「绝对」的、「理论」的、「抽象」的与「二分」的。因此,比较喜欢与重视低层次的事物或现象的普通人,往往对于喜欢从高层次看问题的人或哲学家,会感觉到那些喜欢高层次抽象理论的人,很缥缈、很无情、甚至很不可理解。
因为,越是高层次的东西或概念,本来就是比较抽象与绝对的,那种抽象与绝对的概念或思想,本身就具有「单一」、「二分」、与「绝对」的特质,它本身就是由复杂的、相对的、多元的、与变化的事物,升华与演绎而来的。所以,当然无法接受或容忍相对与多元的观念或事实。因此,对一个追求高层次理念或价值的人,尤其是哲学家来说,追求低层次的人,反而会成为「庸俗不堪」、「现实功利」,甚至是「无知」的人。
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在当时世俗的人眼中,常是不见容于社会多数人的怪异或偏激人物,被后世视为最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因为思想言论无法为社会大众所容忍与接受,因此被公众公开审判处死的。甚至连中国古代孔子、孟子那种圣贤,在当时都曾自叹其自身「愠于群小」,意思就是很多小人都很讨厌他们。可见后世所推崇的哲学家,在当时代的一般人的观念中,是何等地不被了解、不被接受,是何等地不受欢迎与孤立,其思想与理念,甚至被认为何等的偏激与愤世嫉俗。
我们看到《论语》中,孔子痛骂「乡愿,德之贼也」,可以推想孔子当时的处境,以及为什么孔子那么讨厌「乡愿」。孔子心目中的所谓「乡愿」,显然是指那些不懂得「道理」,没有「对错与是非」,但人缘却是非常好的人。所以,重视低层次与重视高层次的两种人,如果碰在一起的话,其思想与观念就象是「水火不容」,最少彼此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或「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
哲学家与思想家的成名或受推崇与肯定,多半是后世的「同道」所「歌颂制造」出来的。所谓「同道」,就是后世那些同样也专门研究或探讨高层次理念的人。他们对于同样重视与追求高层次理念的「同好」,当然会有「惺惺相惜」,甚至有「相知恨晚」的感觉。只是好玩的是,后世重视低层次事物的庸俗的人,对前世追求高层次,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因为没有直接现实利害的冲突,又为了要表现出自己并不庸俗,所以也跟着后世的知识分子,推崇与崇拜那些前世被众人讨厌的思想家或哲学家了。
简单地说,喜欢高层次理念或知识的人或哲学家,在当世的社会里,几乎都是孤独或不被人了解的。他们都以「遗世而独立」或「超俗」自居,但其实是「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所以,如果是一个偏向追求低层次事物或价值的人,他在满足感官直觉与生活现实需要之余,也必须知道他所重视与追求的,虽然是实用的,但那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是层次不高的,欠缺知识价值与意义的,而且对生命价值的提升与追求,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当然,我们也不是要去批评,那些追求高层次价值与知识的哲学家「曲高和寡」或偏激、不懂或不愿世故。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追求与探讨高层次思想理念的人,你也不必过度指责或歧视那些追求低层次生活满足与感官快乐的人「庸俗无知」。因为,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从来都是庸俗无知的,所以思想家与哲学家才会特别显得珍贵,特别受人推崇与歌颂。何况,社会的构成,需要各种不同的人。而且,低层次的东西,对人类的实际生活与行为是需要且有帮助的。
只是,高层次的东西,对人类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肯定与提升,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人类低层次的生活与行为的追求与满足,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这便正是哲学这门学问的巨大意义所在,而其他的学科则没有这个价值和意义。其实,不只是追求低层次与追求高层次的人或哲学家,当世上会有那种相互「鄙视」或相互批评的状况。追求高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思想或理念之间的冲突与「战争」,才真正「水火不容」,真正严重与可怕。试看历史上的宗教冲突的战争,都是何等地惨烈,何等地难以调停与解决。因为两种不同思想、信仰、或价值观、理念的冲突,彼此都是绝对性的,很难有妥协的空间。古人有「文人相轻,自古皆然」的说法,因为传统中国「文人」几乎都是在儒、墨、道、法诸家思想与经典注解流派中,互指对方为「旁门左道」。哲学「层次」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形式的逻辑问题,它牵涉到价值与人的主观性的问题。
相关文章:
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
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哲学有什么用?」一个很庸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