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G56杭瑞高速一处施工路段,一辆开启了辅助驾驶的小型轿车因未能及时识别出路障,直接撞上施工路障,从而导致了单方事故的发生,事故导致该机动车受损严重,所幸车上人员并未受伤。民警对驾驶员进行了批评教育,依法认定该驾驶员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并对其进行处罚。
据交警部门介绍,辅助驾驶不等于完全托管,依据权威的智能汽车行业规范标准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报告,智能驾驶按照专业标准分为L0-L5共六个级别,其中L1和L2等级属于辅助驾驶,L4和L5等级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因此,即使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开车一定要把方向盘牢牢抓在手里,把视线紧紧锁定在路面上,永远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车企夸张宣传是造成消费者盲目信任辅助驾驶,增加侥幸心理的原因之一。今年4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倡议提出,企业应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应及时澄清并整改,主动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同时,企业应建立面向用户的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告知机制。全面告知驾驶员责任、系统基本信息、正确使用方式和应急处置方法等核心内容,确保用户清晰认知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本质区别,共同筑牢道路安全防线。
多家车企、行业相关人士也在公开场合进行了表态,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吴会肖表示,企业在产品传播中,要正视技术的发展阶段、尊重其发展规律,要将技术的可用性、适用性真实地告知用户,避免因为夸大式宣传,引发用户的误用风险,甚至影响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认知。
商汤绝影首席财务官张君毅认为,如果不能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再多辅助驾驶功能都是“沙丘上的宫殿”,没有什么意义。在紧张的事故状态中人的潜意识反应会造成一些问题,让用户马上接管车辆其实是接管不过来的。
在均胜电子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汪浩伟看来,绝对信任是个危险的名词,因为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公众对辅助驾驶的相对信任,才是业界需要去追求的。相对信任意味带着边界和条件,也意味着我们一定是追求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好,而不是全局最优解。
综上所述,面对各类辅助驾驶事故,车企需摒弃夸大宣传,以坦诚态度告知技术边界;驾驶员更要破除“完全托管”的幻想,时刻握紧方向盘、紧盯路面。唯有企业守好技术宣传的“底线”,用户绷紧安全驾驶的“防线”,行业筑牢规范监管的“防线”,才能让智能驾驶在安全的轨道上稳步前行,真正实现技术为出行保驾护航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