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读阻垢剂本质,提高公众理性认知
发表于 2025-05-08 17:45:43

在净水设备成为生活刚需的今天,因其引发的争议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其中,阻垢剂是否安全的争议尤为突出。这场看似简单的技术之争,实则折射出了更深层次的行业竞争及公众认知问题。

透过问题看本质,科学解读阻垢剂

深入剖析阻垢剂,消费者或许能发现,这场关于阻垢剂是否安全的风波,实质上是部分商家精心策划的营销手段。当公众对阻垢剂认知不足时,就容易受到商家营销手段的影响,从而对这一优质净水技术产生误解。

实际上,阻垢剂并非有毒,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净水产业链分会会长唐建星曾发表言论,净水器中的阻垢剂毒性实际为无毒级,且用在反渗透膜和纳滤膜之前,可以防止膜因结垢出现寿命减弱。此外,在过滤过程中,阻垢剂会被膜拦截,终端出水区并无阻垢剂存在。而这一观点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净水产业链分会召开的研讨会上,也被多位专家认可。

本质上,阻垢剂中的主要成分磷酸盐,是一种可用于火腿肠、速食面、碳酸饮料等多种食品中的添加剂,也是肉类、蛋类、鱼类等食物的天然成分之一。《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摄入700mg的磷酸盐,可促进骨骼、成长发育,亦可维持酶和辅酶活性、调节血液pH值。

在净水器中,阻垢剂是一种用于防止水垢形成的水处理材料,可通过干扰钙镁、离子的结晶过程,保护反渗透滤芯不被水垢堵塞,进而延长滤芯使用寿命。

专业机构权威背书,提高公众认知

阻垢剂,目前已是国际上通行的安全水处理技术,其安全性和剂量控制已达到安全、可靠的标准。在国内,卫生部发布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分类目录》中,已明确表明磷酸盐可用于反渗透净水器中。

国际上,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 的《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Units - Aesthetic Effects》标准规定,允许食品级磷酸盐用于饮用水,并对酸盐的限值做了明确规定:最小限值为0.5mg/L,最大限值为10mg/L。

权威检测数据显示,在反渗透膜或纳滤膜过滤后的水质中,并未检测出磷酸盐的存在。以此可见,市场中关于阻垢剂的“有毒”争议并非属实。

未来,行业应深入完善净水知识传播体系,以科学证据帮助公众走出认知误区。当消费者穿透营销迷雾,才能推动净水行业健康发展。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微博关注
【免责声明:CSDN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SD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有任何怀疑或质疑,请立即与CSDN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